
家长不妨“笨”一点
山东 祝贵春
一对夫妇曾向我诉苦:两人皆意志坚强,可孩子却动辄就哭;夫妻皆爱书如命,孩子却见书即扔。他们困惑不解:“以身作则”的箴言,为何反结出了看似“不争气”的果?
这困境背后藏着一个悖理:父母的光环太过耀目,有时竟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无形阻障。孩子眼望父母写出的字那样漂亮完美,心中常怯,自忖难以企及,于是索性罢手,转而请求道:“再帮我写一个吧!”相反,若我们故意露出一丝笨拙,孩子反而可能兴致勃勃地主动尝试——原来这门槛并非高不可攀,他甚至能做得比父母更出色。
爷爷与孙子学英语的片段便显出此中机巧:爷爷假装遗忘“紫色”的英文,请孙子“天天”来教。孩子立刻煞有介事地扮演起小老师。爷爷这“笨”中藏慧,悄然铺设出孩子主动登台的阶梯。可叹许多博士、教授,自身学识光芒万丈,却不知在子女教育中刻意收敛锋芒,反而按自己标准要求孩子。如此这般,孩子怎不畏惧学习?自信又从何生发?
这便触及了教育与能力的分野。能力如利剑,为的是劈开难题彰显自我;教育则如同阶梯,目标在于成就他人。教育的真谛,并不在于炫耀我们有多懂、多会、多高,而在于让不懂的人懂,不会的人会,不高的人高。真正的教育,乃是放低身段,俯身为桥。
展开剩余56%现实中,许多父母却混淆了方向。孩子的行动不足,主要原因还不是家长太优秀,而是家长太宠溺,因为宠溺而包办,不舍得让孩子去行动。他们只是在“秀”自己的爱,而忘了直正的爱是成就孩子。他们有能力却缺乏教育智慧,正成为孩子“行动不足”的缘由之一。教育非靠理论堆砌与能力展示,核心在于激发孩子内在行动力,引导其积极实践。“宠溺”之下无微不至的包办代替——此种爱看似温暖,实则如细丝织就的牢笼。孩子被牢牢缚在“爱的丝壳”中,行动之翼如何展开?真正的爱是助其破茧成蝶,而非以爱之名作茧自缚。
中央政治局前常委中纪委前书记吴官正《难忘那一夜的秋雨》写到下面这件事。他小时候家里特别穷,母亲赊了亲戚的一只猪崽,准备年底卖了猪给钱。结果第二天亲威就来要账,话说得很难听,母亲苦苦哀求,那人才回去了。父亲回家后知道了这件事,说:“我们再穷也不欠这种人的,给他送回去。”
两家离得很远,母亲和吴官正深夜就赶着猪崽出发。路难走,猪崽还不配合,一路坎坷,走到后天都亮了。那人留他们吃饭,他们当然不会吃,饿着肚子再赶回来。当时正好是秋天,还下着雨,吴官正回来就发高烧。母亲给他喝了一碗白开水,蒙在被子里发汗。这件事给了吴官正很深刻的印象,激励他一生。这里我们暂不考虑骨气的问题,我们只考虑一点:现在还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受这个罪?
俗语说“笨暖娘巧闺女”,这“笨”字深藏着育人的智慧。教育之路上,父母学会“笨”一点,退一步,其实是为孩子的成长腾出了辽阔空间。当父母不再追求自己的“高大全”,反而为孩子的“小可能”而欣喜时,孩子生命的光彩才真正开始绽放。
这“笨”非真拙,乃是智者的俯身——俯身成就稚嫩羽翼的初次扑腾,俯身托起幼小生命最初的飞翔。
发布于:山东省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